5月27日王兴华老师仙逝,其第二届美学研究生弟子李凤臣同学,在哲学系本科八一级群里公布了相关情况。其后,王老师的学生、弟子、同事、朋友的各种悼念文字金御优配,纷至沓来,令我们这些离校三四十年的学子不禁思绪联翩,又怀念起南开母校的青春岁月,怀念起王兴华老师及一众可亲可敬的老师们来。
凤臣嘱我也写写王老师,我与凤臣是哲学系八一级的本科同学。他后来得沐兴华师恩泽,读研三年,我则本科毕业后再无缘兴华老师教诲。除去眼前浮现兴华老师那和蔼亲切的形象外,只记得兴华师与周德丰老师、李兰芝老师先后教过我们中国哲学史。因毕业后不在天津工作,偶尔回校参加班里活动,见到兴华老师一如既往的笑脸相对,和蔼可亲,余则说不出更多来了。
但这几天不断追踪大家的文字,不断重温踏入哲学之门求学以来的点点滴滴,王师兴华先生的形象渐渐丰满、立体起来。
一、先生竟是南开大学哲学专业乃至哲学系复建的拓荒者之一。从陈晏清教授的回忆文章中得知金御优配,兴华老师1959年从人大哲学研究班毕业后即来南开任教马列教研室,一年后南开大学在政治经济系建立了哲学专业,不久后又建立了哲学系。终其一生,兴华老师都在南开哲学系任教,换言之,兴华老师把一生都献给了南开哲学系。
二、先生又是南开哲学系美学学科的开拓者。还是从陈师晏清教授的文章中得知,王师兴华教授1984年招收硕士研究生时,招的是美学学科研究生。而我在大学听美学课时,是童坦老师教我们这些本科生美学的,我一直未曾留意兴华老师不仅也在搞美学教研,同时还是母校最早招收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硕士研究生的老师。他的《中国美学论稿》,更是独具学术特色,蜚声美学界。
要知道上世纪80年代,美学在国内可是热门。懂点美学不仅是时髦,更是一种学术品位。王师兴华教授不仅仅于错综复杂的中国哲学史的历史脉络中上下求索,默默耕耘,同北大的叶郎教授一路同行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钩沉征程,终于成就了后来问世的《中国美学论稿》;而且作为先秦美学部分的负责人,牵头组织教师和学生们从茫茫无绪的先秦史料中寻求美学一点一滴的线索,完成了《中华美学资料选编(先秦部分)》的初步整理,为后继者的研究探索提供了较为明确的线索及脉络。
陈师晏清教授言道,在王师兴华教授和童坦教授的共同努力下,“南开的美学学科从无到有,且办得有声有色,不逊于其他的任何一所高校。在南开大学,在这三个重要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和美学),兴华教授起到了开拓性、奠基性的作用,是名副其实的建系元勋。”兴华老师对南开哲学系的贡献金御优配,竟是如此之大。
三、先生个人低调 、朴实、 敦厚、 扎实的学风、文风、人格,恰是南开低调 、朴实、 敦厚、 扎实的学风、文风、校格的写照。南开学校包括南开大学的鼎鼎大名,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如雷贯耳。但南开人在外的风头似乎普遍不如其母校。然而我知道,南开人这种“洵洵老夫子”(周德丰师评王兴华师语) 、谦谦君子之风,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刻在骨子里的自然而然,基因使然。
兴华师弟子沈虹回忆其入室门下时,兴华师尚与岳母同住,“有时我们去家中上课或请教问题,老太太正在里屋休息,老师便竖起食指立在唇边,轻‘嘘’一声,同时眼神温柔而认真地指向卧室方向,无声地提醒我们放低声响,那份细心的体贴和对长辈的敬意,如同他治学一样严谨”。一个人的为学与为人本不可分,王师兴华教授对学问的敬畏与对长辈的恭敬,实乃一体两面。
师长们的学风 、文风 、人格,无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位学子,如春风化雨。正是有无数如王师兴华教授一样的先生们,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南开学子,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铸就了“美哉大仁,智勇真纯;以铸以陶,文质彬彬”的南开精神。
谨以此文纪念王教授兴华先生。
王明祥
南开大学哲学系81级金御优配
顺阳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