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正午的阳光落在钢轨上股顺网,折射出刺眼的光。刘冉躬身站在道岔旁,额角的汗滴在道床石砟上,洇出小小的湿痕。手中的检查锤逐个敲击道岔联结零件,这双手曾经握惯了笔杆,如今掌心磨出的茧子,倒比学生时代解开的数学题更能说明她的身份——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兖州工务段济宁检查工区工长,也是全段唯一的女性工长。
刘冉标记铁路线路病害
从合肥工业大学的教室走向工区工长,刘冉用了整整九年。曾几何时,620分的高考成绩是她的“光环”,但这顶光环却在单位现场作业时碎成了“挫败”。工作前几年在调度分中心和机关科室挂职锻炼时,她虽然能做到手不释卷,对规章和标准烂熟于心,但却鲜少参与现场作业。直到刘冉满怀信心地报名参加了干部竞聘,理论考试项目顺利完成后,实作项目的失利才让她意识到自己已经深陷到学生思维导致的“重理论、轻实践、眼高手低”的桎梏之中。
“总觉得书本里的公式能解决一切,却忘了现场的事股顺网,得用手摸、用眼瞅、用心记。”那天的她看着本已名列前茅的理论成绩被实作成绩狠狠拖了后腿,刘冉第一次认真打量这身明黄色的工装——原来从“学霸”到“工匠”,隔着的不是分数,而是实打实的摔打和历练。
刘冉观察钢轨方向与平直度
骨子里的韧劲被激发,刘冉主动申请回到济宁检查工区一线。一股子“倔劲”与学生时代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组成了她的“秘密武器”:白天跟着班组跑站场、摸道岔,晚上在宿舍啃规程、记参数,把站场设备图贴在床头,睡前必看半小时。“学生时代解数学题的钻研劲,现在全用在了琢磨设备上。”刘冉如是说。车间也感受到了刘冉的这股韧劲,渐渐地开始让她承担更多标准更高的作业项目。刘冉不负所望,正是这份坚持,让她从“门外汉”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股顺网
冬季作业,刘冉在调整水准仪
在刚刚结束的集团公司工务系统技能比武中,刘冉取得了个人第十名的成绩,逐渐成长为“能文善武”的“铁木兰”。在经过多角度考察后,车间秉持“压担子、促成长”的优秀青年职工培养思路,任命刘冉为济宁检查工区工长。
如今的刘冉,早已不再是彼时那个会手抖的新手。作为工长,白天她带着班组跑现场、盯安全,晚上在电脑前整理台账,最忙时一周有五天住在单位。现场要盯安全,内业要抓规范,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在实践中她摸索出“轻重缓急工作法”,把任务分类清单化,根据职工专长合理分配,大胆放手压实责任,现在工区的小伙子们常说:“冉姐总能把活儿安排得明明白白,我们都成了‘多面手’。”
这份兢兢业业背后,是家人无声的托举。刘冉每周有一半时间在单位值班,丈夫常年在外地工作,照顾孩子的重担落在两边老人肩上。说起家人,她眼眶微红,“每天晚上丈夫都会视频监督孩子写作业,老人从不让我操心家里事,他们总说‘你把工作干好,家里有我们’。”
正午的阳光已渐渐西斜,作业结束后返回驻地的汽车上,小伙子们调整着空调出风口,感受着难得的凉爽。刘冉翻开了她那本翻得发皱的笔记本,复盘着刚刚写下的检查数据。除了检查数据之外,还能清楚地看到一行被圈起来的隽秀字体:把轨检车图纸分析技巧教给工区同事,落实道岔检查标准化流程。
从青涩学子到能挑大梁的业务骨干,刘冉用九年时间证明:青春的光亮股顺网,不在别处,就在俯身在钢轨上的专注里,在拧紧扣件时的较真里,在“传帮带”的耐心里。(工人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刘启琛 记者徐潇)
顺阳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